2009-12-01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吳內閣上台以來,從提出「庶民經濟」的新觀念、到轟轟烈烈的票選「十大民怨」,吳揆確實展現了強烈的個人風格,若從「親民」的角度而言,這些作法仍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如果要作為未來內閣的施政方向,則必然會出現偏差。

 「口號施政」並非吳內閣首創;李登輝總統時代有「民之所怨、長在我心」,而「人民的小事情就是政府的大事情」,則更是宋楚瑜擔任省長時代、民間都琅琅上口的一句名言。從這些例子看起來,「口號施政」是否成功,關鍵在於政府施政是否貫徹。如果吳揆擔心政府麻木不仁、出現官僚惰性,確實可以用民調、票選的大動作,來動員、提醒行政部門,不管再有怎樣宏遠的大目標,政府一定要將民意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但是,施政口號不等同施政方針,吳內閣若依此網路民調來定出施政方向,從理論到技術都會出問題。

 先就方法論的問題而言,即使十大民怨真能作為施政參考,則吳內閣的網路民調,已出現嚴重的偏差。因為,台灣上網人口至少有年齡及城鄉差距等問題,因此這僅有的四千票,並不能反映真正的民怨。如票選第一名的房價過高問題,基本上是北部都會現象,也因此,不少潛在的民怨,竟成為「十大民怨」中,沉默的一群。例如,民調看不到農村的問題;再如,台灣目前每八位新生兒就有一位是外配所生,但民調中也聽不到外配的聲音。民調看不到,但我們可以說,這些問題不存在、或不值得重視嗎?

 比民調方法更嚴重的是本質問題,雖然有人說,執政就是每天進行公投,但是,有經驗的執政者都知道,不能靠民調治國。我們若檢視十大民怨的結果,就可看出端倪。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交通違規開單拖吊過嚴」排名第七大民怨,這樣的抱怨是否合理已有爭議,但是弔詭的是,「占用騎樓、道路及車位」又是第十大民怨,面對兩項互相矛盾、衝突的民怨,若全聽民調的,政府要如何施政?

 另外,有些民怨則是不用民調,也是政府份內職務,例如,十大民怨高居第二名的電話及網路詐騙問題,即使未經民調,政府也該從犯罪統計了解問題之嚴重,連內政部長江宜樺自己都曾接到詐騙電話,民怨怎可能不深!電話詐騙問題和排名第九的食品衛生把關不嚴一樣,都是政府該為而不為,若還要經過民調才知道,只能說這樣的政府未免太麻木不仁。

 再如,排名第三的求職不易及失業問題,以今年全年失業率接近百分之六、高居四小龍榜首的狀況,失業早就是嚴重的經濟問題,而高達六十萬人失業,代表有六十萬個家庭受衝擊,這已不是民怨,該形容為民哀,政府何須經過民調,才會了解失業問題的嚴重性。

 當然,還有一類是政府管了,可能會有反效果的。例如都會地區房價過高問題,基本上是供需問題,因此是全球都會地區的普遍現象,但在台灣卻有嚴重的城鄉差距,若強力打壓,可能波及其他地區。事實上,即使吳揆想管,他也不見得有政策工具,因為利率政策是由央行負責;當然,吳揆未必不清楚,因此他提出的是增加供給的策略,不過,即使吳揆在捷運旁蓋平價住宅的政策,最後是否能逃過供需法則,真能在都會區提供平價住宅,也令人不敢樂觀。

 更重要的,民調也許可以讓政府了解今天的民怨,但是,面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有能力的執政者,必須能有足夠的高度及廣度、及前瞻性,來定出中長程目標。就如吳揆所說,作為國家領導人,必須有前瞻、整合及創新三項能力,而這三項能力及視野,就不是靠「十大民怨」網路民調所能達成的。

----------
幹脆以後什麼事情都手機發簡訊來公投民調好了
全民政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slie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