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blog.roodo.com/giff/archives/25339238.html

書中有一段敘述讓我印象深刻。許佑生電視上看到一對男女,以過來人身分,分享克服憂鬱症的秘訣:運動。游泳,慢跑,都好。動一動,就沒事了。許佑生聽得惱怒,因為若患者有意願與體能走出門外去運動,表示病情一定很輕。倘使身受其苦,必知萬念俱灰、動彈不得的苦楚。電視上那種說法,只會增添外人誤解,以為患者自甘沈淪,怪不得別人。許佑生費了不少筆墨,描述發病時,即使向外走出一步,也無比困難,這些外人無法理解,以致對患者缺乏同情的理解,指責多於同情,充滿鄙視而不耐。

 

許佑生是不快樂的人,充滿不安全感與負面想法。例如與葛瑞相處一週,他在腦子裡倒數計時,預習即將來臨的離別,提早悼念就要消逝的美麗時光,於是恐懼憂愁籠罩心裡。他追想發病徵兆的蛛絲馬跡,失控的焦慮,極端的躁怒反應,原來是病魔作祟,卻因這種精神官能症鮮為人知而不自覺,未及早就醫。他也因疾病而尋找人生快樂不起來的原因,並且回頭檢視自己的成長,與家人關係,發現心裡的內在小孩未隨身體發育而成長,他渴望被愛,討好別人,想當乖寶寶,反而令自己不快樂。有了這種體認,他重新看待自己,試圖調整自己與外界的關係。若說得病有什麼好處,這是唯一的了(但最好還是不要)。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1004/35338948/

早在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的口號,這當然並非空喊。事實上,關注全球精神健康(Global mental health)的專家學者早已嘗試以失能調整生命年來估量精神疾病對人所造成的影響,計算精神疾病與疾病負擔的關係,而發現過去在傳統流行病學上較不被重視的精神健康問題,其實大大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品質與整體的健康。 
精神疾病本身需被重視,同時也牽動著其他的身體健康問題。舉凡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問題、感染等,諸多疾病的風險、嚴重程度與治療的成效,也都與精神健康唇齒相依。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強調精神健康的重要,並大力呼籲相關的研究報告必須持續落實在政策推動、臨床實作與研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sliew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